你的位置:首页 > 业界观察 > 正文

吴国祥谈紫砂泥料的制作应用

紫砂壶艺术网 时间:2016/11/28 11:05:18 【字号 】 【关闭

几千年来,我们炎黄子孙是世界上最勤劳,最懂得节约的民族,也善于精打细算,这应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紫砂市场随之火爆,很多人买紫砂壶时,开始给一把壶算成本了。比如:一把壶用五十元的泥,做工二百,成本合计二百五,看起来算的很精确,可是,把紫砂是高风险行业这个成本给算丢了。就算是做的泥巴壶,成品率也难达到百分之百,把紫砂当泥巴算,结果真是把紫砂算成了泥巴。精明是好事,精明过头就成了坏事,这就是常说的:人算不如天算。实际是不懂紫砂泥料的制作要求与风险,算出来的简单成本。过去要想做紫砂壶,要先做三到五年的学徒工,为什么要这么长时间呢,一是要学成型方法和识壶形,二是要炼功,传统紫砂泥是有性格的,你有几分功力,她才听你几分话。而现在学三五个月满师了,甚至学几天十几天就开始量产了,做等外泥无需具备功力,学三五把壶的成型方法,有十天半月就够了。所以,本文就介绍紫砂泥料的特性与制作要求。

正宗紫砂泥,基本是砂炼成的泥,也就是传统紫砂泥,本质是砂,炼成的形态象泥,并且具有一定的泥性,也就是说只有一定的可塑性,不是想怎么塑就能怎么塑的。也许是因为叫紫砂泥,这个“泥”字使很多人成了泥专家,泥巴谁没见过啊,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所以,紫砂泥也就发展成了粉砂泥、通粉泥,泥浆泥、调砂泥,甚至完全发展成“橡皮泥”了。

上图为重霄堂品牌紫砂壶 其由均等颗粒的紫砂制做而成

传统紫砂泥里基本是砂粒,泥料的粘力一是靠空气的压力,二是水的吸附力合成,泥料里含水越多,流动性越好,反之则越差,由于紫砂是干相烧结,在制作的时候泥料是越干越好,传承派艺人都会把泥料干到一定程度再制作,因为他们懂品质。泥料越干,流动性越差,粘性越差,如何补救这两个缺点,这就是传统工艺中第一个重要环节的拍泥片。拍泥片一是要增加泥料颗粒间的紧密度,紧密度越高,泥片强度越大,这是人工给泥料增加粘结力,二是要尽量把泥片拍的均匀平整,如果拍的不均匀,到窑中烧的时候就会因收缩不匀而变形或开裂,如果拍的不平整,由于每一颗砂粒都被周围的砂粒吸附固定,它在那还是在那,不是随便抹就能移动的,如果用力过猛,致使泥片受伤,做的时候看不出,烧的时候可一点面子都不会给你,泥片受了伤,基本都会开裂。即使能用抿针抹的动的,实际是脂浆,看起来是抹平了,烧后脂浆蒸发,就好比是水落石出,原形毕露,凹凸不平,粗糙刺手。而如果是做等外泥,泥片随便拍,抿针抹几下就行,因为它不存在流动性问题、密度兼容性问题。所以,拍泥片,很多人认为非常简单,可是,做传统紫砂泥,这是一门技术,一种功夫,需要长时间的磨炼才能行。第二个重要环节就是接身筒,装嘴把。装嘴把说容易是非常容易,糊点脂泥粘粘牢就行,说难是非常难。制作传统紫砂泥难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态,现在大家非常看重壶形,都会对壶形说一翻道道,自然是有道理的。嘴把搭配的好,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这项是属于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技能要求,放在后文解读。二是传统紫砂泥对制作上的要求,要把嘴与把连接在壶身上,就要用到脂泥,脂泥过稀,烧成后会因收缩比不同而出现变形或裂纹,脂泥过干;因密度不同会出现花泥,粘力不足烧成后也会开裂。嘴把与壶身的接合部的过渡区要做的与整体协调,必须用泥填补起来,这可不是随便弄点泥糊上去就行的,这是一门非常讲究的技术活,缀合上去的泥要尽量与身筒上的泥的密度相近,泥过干了,粘结力不够,泥过湿了,烧结后因收缩比不同而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在传统朱泥的壶上最容易出现的戒指箍,凹凸纹,就是这原因。传统做法是,把增补的泥是一层一层象纸一样缀合上去,并且每一层都要推压紧密,干湿度还要与身筒尽量相近,可以说做这道程序要一丝不苟,否则,烧出来一定会给你颜色看,对于硬砂类的紫砂泥,缀合上去的泥要经推压粘合,等于改变了泥料的密度和颗粒的排列,最容易出现的是花泥现象,就是烧出来颜色不同,要减少或消除花泥现象,就要依靠抿针工艺,没有抿针功力,努力多少遍多少年都没用,烧出来该花还是花,抿针功力越高,效率才越高。如果是用等外泥做壶,装个嘴把就很简单了,由于等外泥兼容性好,泥门密度问题的影响非常小,挖块泥巴糊上去抹抹平就行了,烧出来基本不会出现因干湿问题,密度问题的毛病。第三个环节就是抿针工艺,抿针是传统紫砂工艺中点泥成金的工具,也是赋于紫砂灵魂的工具,遗憾的是,在人们追求各种概念、故事的风潮下,却把体现传统紫砂核心价值的抿针工艺给丢弃了。知道紫砂的人基本都知道抿针这个工具,但对抿针的作用基本是一知半解,只知道是把壶胚的表面抹抹平的工具。如果真是这么简单,紫砂想值钱也难了。这个软塑片,在紫砂工艺中为什么叫它抿针呢,我想这也是紫砂先辈们智慧的结晶,他清清楚楚说明了这个工具的作用。“抿”:本意是抚抹、收敛的意思,“针”:是针线、缝补的意思,这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抿针的三大作用。一、抚:就是要抚平紧压表面,这个抚就是说不能用死力,要用巧力,既要把表面抚平压紧,又不能损伤胚体,砂粒间越紧密,平整度越好,胚体强度越高,烧成风险越小。抹:是贴面抹,而不是括,括的话就会损伤表面,因为泥片表面与里面的密度和颗粒排列是不同的,如果不小心括了一小层,烧出来就是斑驳陆离。抹的过程也是摩擦的过程,自然的砂粒是粗糙的,经过打磨后砂粒的表面才会平滑,把晶体的一面才会呈现出来,成品经泡养后才会有晶润之光。而如果是等外泥,最好的抿针功也起不到作用,因为砂在泥中,砂粒一受力,就退入泥中去了,这就好比在水面上磨刀,累死没功效。二是收敛,比如抿口茶,指嘴唇轻轻合拢收一滴茶水进入嘴里。抿针要在壶胚上收敛什么呢?炼紫砂泥没有水是炼不成的,所以,泥料里含有泥浆,泥浆不尽会损失紫砂的透气性,更重要的是,泥浆和紫砂颗粒的烧结温度相差很大,且泥浆又粘附在颗粒的表面,烧到脂浆的温度时,紫砂颗粒远没有熟,还是土,当烧到颗粒的温度时,脂浆已经发黑瓷化了,很难看,这世上没有人喜欢丑的。所以,抿针的第二大功用就是要把泥料里的脂浆抿出来,抿的越干净,晶体颗粒特征就越完整,烧结后的产品才会抚之如玉,入手可鉴,这才叫美玉。不是是个紫砂壶就可以叫美玉的,没有好的抿针工,怎么可能会入手可鉴呢,但壶胚里的脂浆不是能容易抿出来的,也是不可能绝对抿干净的,且壶胚在一边加工时一边会收干,当干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动它了,否则会出现砂粒倒毛或表面磨损,烧结后出现花泥现象,所以,壶胚抿一次要润一次胚,理论上没有极限,通常人们说的一把壶要做多少多少天,是指做抿针工的时间,不是成型时间。但由于壶胚做成后整体在收干,所以,每过一次的润胚时间就要越来越长,当泥片里面越来越干,难度就越来越大,稍有不当就会弄成砂粒倒毛而出现花泥,致使前功尽弃。所以,做一把壶的时间不是越长就能做的越好,最佳时间是在十天之内完工。三是缝补功能,做衣服不光要裁剪的好,最后还是要看针线工,做紫砂壶要围身筒、装嘴把,以及修缺口、凹塘等,都要靠抿针缝补,才能做到匀称平整,整体如一。做传统紫砂泥,最要注意的是泥门问题,也就是密度兼容性问题,补泥修复与定形的作业,都要在壶胚的整体干湿度能兼容泥料的干湿度的时间内完成,如果超过这个干湿度再去修补,烧出来就会花花点点。假如,在一把壶胚将要完工的时候,不小心被指甲划了一道伤痕,或者是不小心被抿针角抠掉一点,理智的选择是放弃这胚,因为就是花两倍的做个壶胚的时间来修补,烧出来还会有伤疤痕,从经济上说就不值得修了。而如果是做等外泥,出现这种情况只要把胚润一下,糊点泥抹抹平整就行,烧出来没差别,因为,等外泥基本没有密度兼容性问题。从以上介绍我们就非常清楚了,做传统紫砂泥一定要抿针工,当然地摊货除外,而做等外泥,有没有抿针工不重要了,所以,现在做壶发展成了绞胚,绞胚就是用丝巾、丝袜包块海绵或软胶物,把壶胚表面抹平擦亮,烧出来又不会跳砂,也不会花泥,铁黑铁熔出现的机率也非常低,仅从外表看,非常完美,所以,这也迎合了现代众多的完美主义者。荒唐的是,完美主义者个个都是谆谆铁言,非常热爱紫砂。可是,完美主义者能高高兴兴地容下在一张光鲜外表掩盖下的污泥杂质,即容不下纯正紫砂的一颗跳砂。在完美主义者们的大力支持鼓励下,全行业在向绞胚工艺发展,这在生产力上是个巨大的进步,但在传统工艺上是个巨大的倒退,甚至是完全的抛弃。

上图为重霄堂的笑樱壶

由于在使用抿针时的轻重缓急、圆弧度、下针角度等完全是靠人的感知在掌握,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可以说是唯一一道无法用其它机具代替,无法作弊的程序,这也正是宜兴紫砂工艺的核心。

一把紫砂壶,95%的投资成本在入窑前,紫砂是陶中瑰宝,是火中的艺术。壶胚是土,烧结后叫紫砂。烧结:是指把紫砂泥烧到熔合结晶,烧熟了才叫紫砂,当紫砂泥烧到结晶后的那一刻,泥土开始升华成紫砂,才是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飞跃。脱胎换骨是个艰难的过程,烧制紫砂也一样,脱胎换骨是要付出代价和牺牲的,当烧到结晶的那一刻,也就是风险暴发的时刻,牺牲也是难免的。壶胚在烧到结晶前,胚体在窑里呈刚性,收缩主要是以物化水蒸发为主,变形非常轻微。当烧到结晶的温度时,胚体里的颗粒开始熔合结晶,胚体开始变胶态,泥料里的铁质也开始熔出,形成铁黑、铁熔点。胚体也开始质变性的收缩,也就是急剧性的收缩,胚体表面也大幅地缩小,因传统紫砂泥基本是砂粒,砂粒与砂粒相互挤压而向表面胀出,形成砂皱,同时也可能会产生跳砂、崩砂、砂爆现象,也可能产生因胚体不同部位的密度不同、粘合力问题产生裂纹甚至炸裂,也可能因窑风问题、剧部受力问题产生明显的变形,等等一系列决定紫砂壶生命的风险都是在烧到结晶后爆发。

紫砂确实是个好宝贝,但也不可以一味地把紫砂美化成如意法宝。也要宣传和解说紫砂天生的缺点与不足,让各方人士都能正确客观地看待紫砂,这样,人们才能够接受紫砂的缺点,包容她的缺点。

任何事都有两方面,紫砂有天生的优点,同时也有天生的缺点,缺点支撑了优点,优点带来了缺点。紫砂里有丰富的铁质,含铁量小的成不了优质紫砂。所以,紫砂烧到结晶后会出现铁黑、铁熔,这是自然现象,铁黑、铁熔是缺点,但同时它又证明了这个就是烧熟了的紫砂。跳砂、崩砂是缺点,这是偶然现象。但它同时又证明了这是最纯正、最上乘的泥料、和上乘的做工。优点乎、缺点乎,这就取决于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就会得出的不同结论。懂紫砂的人就会用它来衡量优点,不懂紫砂的人就会认定是缺点而抛弃。反应到紫砂市场上来看,太多的人拒绝了紫砂的缺点,结果是拒绝了紫砂,造成市场上半生壶流行,甚至是高价、天价被收藏而束之高阁,而真正紫砂壶反而卖不动的荒唐现象。半生壶的本质还是土性,未到脱胎换骨之际,如果是真正日常用来泡茶,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壶体就会出现裂纹、冰裂纹、甚至瓦解开裂。且呈土性的壶因吸水性强、茶水渗透壶壁日久而变质,对健康有害而无益。

上图为吴国祥著作《宜兴紫砂通鉴》

本篇介绍的是紫砂泥料的应用和技术要求,这是承上启下、一脉相承的道理与因果关系。但消费者求的是紫砂产品、紫砂壶。要想让消费者能完全看懂从紫砂矿料演变成紫砂壶的整个过程是非常非常艰难的,消费者也不可能做到监控整个过程,最希望有个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来辨别紫砂壶的优劣。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运用逻辑思维和根据这个一脉相承的道理来寻找能鉴别紫砂壶优劣的方法。建议单价看一看《宜兴紫砂通鉴》之“鉴别紫砂壶优劣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编辑:紫砂壶一号 来源:紫砂壶艺术网)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2608356283@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